针对工程建设领域出借资质、违规转分包、质量控制不到位、项目变更多、人员管理难等工程领域顽疾,该县纪委监察局创新思路、强化监管,依托电子县综合电子监察平台,在全省率先推行重大工程电子监察系统,并在县交通重点工程353省道海安段建设中实施,实现了履约考核全过程、施工现场全监控、规范管理更阳光。
一、专业人员“关”在工地。对工程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实施签到考核是电子监察系统的工程履约考核的方法之一,在353省道海安段建设工程的6个施工项目部和3个监理组都安装了指纹签到机和人脸识别仪。按招标文件规定:投标单位投标时确定专业技术人员,及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总工、施工员、安全员(简称“四大员”)和监理单位的总监理工程师、检测工程师每天实施签到考核,影像资料分别上传到县电子监察中心和交通分中心。2013年底某国字公司总工程师多次未进行签到,未经许可擅自离岗,管理部门给予了该工程师通报批评并处5000元罚款的处理。把专业人员“关”在工地,保证了技术力量的有效发挥,也从根本上解决出借资质专业技术人员不在岗、工程履约考核不到位的现状。
二、适时监控“盯”住现场。353省道海安段全长52公里,全程共安装了46个“枪”型监控机、25个球型监控机、5个球型移动监控机,对施工现场和管理人员、管理对象的一举一动全程适时监控,特别是在重要节点和关键环节发挥了较好作用。隐蔽工程施工管理是工程监管的薄弱环节。工程施工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是否按规范化标准先进操作,这是标后工程管理的难点,更有人为因素的影响。电子监察系统的运用,电子眼睛盯住施工现场,对整个施工工艺和操作流程全程监控并保存影响资料直到审计和验收,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会放过,想在隐蔽工程上“偷”、“漏”“省”的施工方式很容易被盯住、抓获。工程变更往往是施工单位开口子挣钱的好手法。可在353省道海安段就没这么灵验了,因为有了电子监察,对需要变更的工程项目除了走规定程序之外,电子监察还记录下变更现场的情况并留住第一手影像资料,由财政、审计部门跟踪检查,让施工单位无机可乘。检测控制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关节点。工程质量除了施工单位严格操作规程外,与监理单位的监督、专业检测公司的检测也有着较大关系,监理单位是否履职、检测单位的取点样本情况、检测频次总是监管部门难以把握的“真空区”,因此,如何强化质量控制也是工程管理部门一个难以面对的现实问题。施工现场的电子监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监理单位、检测机构的履职情况充分显现。
三、节约支出“亮”出阳光。对重点工程实施电子监察,不仅高效透明,而且经济可行,节约工程管理成本。在前期实施的连申线航道海安段桥梁工程建设中,采取委托项目管理公司实施工程项目管理的方式,共支付项目管理公司管理费用1600多万元,如采取同样管理模式、按同等费率计算,总投资18亿元的353省道海安段建设工程将需支付3500万元左右的工程管理费用,而现行实施的电子监察系统仅投入380万元,节约支出3100多万元,而电子监察系统一次投入循环使用,现有系统可继续用于其它工程监管中。工程建设电子监察系统的实施,把权力放在阳光下运行,对预防职务犯罪更是发挥了更好的积极作用,由于施工不好偷工减料、不得擅自变更工程专业技术人员、不得违规转分包,监理、检测单位按规履职,工程管理人员的权力受到约束,同时,工程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项目部的一举一动被电子监察“盯”住,不敢轻举妄动。
电子监察系统在工程建设领域的运用,真正实现了不用去施工现场,就可以全程监控重点工程建设,从源头上管紧了重点工程 “关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