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纠治“四风”长效机制
南通廉政研究中心 2015-09-28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打印本页

    党的作风体现党的宗旨,关乎党的形象,关系事业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要求,要横下一条心纠正“四风”,抓出习惯、抓出长效。这意味着,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立足长远,坚持常、长,形成长效机制。

  制度约束是深化作风建设的根本保障。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经常抓、长期抓,形成一套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作保障。纠正“四风”要厉行勤俭节约。“四风”问题大多伴有公务消费的影子,管住了公务消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四风”滋长蔓延。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全面规范公务消费行为,实施公务消费数据公开制度,统一内容、模式、程序和频度,变隐蔽操作为阳光透明。要加强部门预算约束,预算一经设定,不得随意突破,切实维护财政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健全机制要细化严密制度。要坚持问题导向、务求实效,有什么漏洞堵什么漏洞,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注重不同制度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在破与立中持续深化作风建设的成果。要增强制度制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解决过于原则、不够具体、不易操作的问题,让人一看就明白,照着就能做,使评价有依据、检验有尺度。要增强制度的完整性,做到凡是公权力运行的地方都有管理制度,避免制度盲区和漏洞。贯彻执行要增强制度刚性。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人们不怕有规则,就怕没规则,更怕有规则而不按规则办事。如果制度形同虚设,社会按照潜规则的逻辑思维去做事,社会就会走向堕落。因此,要狠抓制度执行,把制度约束作为刚性约束,坚持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决不能“开口子”,搞下不为例,防止“破窗效应”。

  严格监督是打造优良作风的必经之路。作风问题之所以难以根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监督管理上“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一要强化监督检查。要以敢于揭短亮丑的勇气进行纠风,常态化进行监督检查,时刻保持纠治“四风”的高压态势。要提高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实效性,将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层级检查与越级检查、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做到掌握权力的岗位必受检查、权力集中的重要岗位重点督查、联系群众的岗位随时抽查、专业性强的岗位专项督查。二要拓宽监督渠道。要充分发挥技术手段的优势,运用电子监察、勤廉测评系统等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督工作效率,及时发现作风方面有问题的人和事,建立完善适时纠错和处理的工作机制。准确掌握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提高监督的公信力。三要充分发动群众监督。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抓好作风建设必须要紧紧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监督最有效、最直接、最有力。作风问题就发生在群众身边,干部作风好坏,群众看得最清、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因此,要加强宣传发动,唤起群众的参与热情,把群众发动起来,创造条件让群众做作风建设的“监督员”,努力营造“四风”监督无处不在、“四风”问题无处遁形的浓厚氛围。

  强力问责是纠正不正之风的有力抓手。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问责追究,对违纪违规者要综合运用纪律处分、组织处理等手段,让违纪违规者为其行为负责,使党员干部都对制度心存敬畏,从而保证制度行得通、做得到、管得住、用得好。一要强化责任落实。要健全作风建设的责任落实机制,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切实担负起作风建设的领导责任,确保事事有安排、件件有人抓。要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原则,出了问题就要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二要严格责任追究。要利剑高悬、震慑常在、惩前毖后,既设“高压线”又通“高压电”,发现一个严厉惩处一个。对群众举报要认真受理,有具体线索的立即查办;违反纪律规定的一律追究问责,典型事件一律通报曝光。要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处理作风问题,突出程序保障,使每一起追责案件都经得起检验,最大限度地发挥惩处的治本功能及综合效应。三要强化结果运用。要把作风建设成效作为干部年度考核、奖惩评价、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干部干与不干、干好干坏、干多干少要有明确的区分,把勤政廉政、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党员干部提拔上来,让作风不佳的干部受到警醒和震慑。要依托绩效管理体系的持续优化细化,用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措施治理懒政怠政问题。

  (窦铜顺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地税局)

 

 
版权所有:南通廉政研究中心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啬园路9号 邮编:226019 联系电话:0513-8501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