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堵结合,扫除培训“歪风”
南通廉政研究中心 2015-08-1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打印本页

  日前,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发布公告,公布20家事业单位被批准撤销,但尚未到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其中,党政机关所属培训中心占了多数,涉及市民政局培训中心、市国家税务局培训中心等10余家。“撤编”的背后,是持续深入整治培训中心的“四风”和腐败问题,让培训回归本位。

  近年来,在反“四风”、反腐败的背景下,许多以往并不显眼的领域和角落纷纷曝光在媒体和监管部门的视线之中,具有官方背景的培训中心就是一例。

  一直以来,一些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打着“培训”和“教育”的旗号,大兴土木,铺张浪费。一些培训中心,自规划和建设之初就选址在风景名胜区、环境优雅处,配置高档,装修豪华,附带有超出正常培训需求的各类娱乐设施。一些领导干部表面上转作风,暗地里却躲进培训中心大吃大喝、奢靡享乐。功能异化的培训中心,成为少数人奢靡逍遥的快活地、不正之风的隐身衣,甚至沦为权钱交易、腐败堕落的温床。2014年,中央第二巡视组在对北京市的巡视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培训中心成为不良作风的滋生地”的问题。这类问题其实很有代表性,值得引起重视和治理。

  正风反腐,应当不留死角、不留盲区。这两年,中央和各地接连出台相关文件、采取措施,加大对党政机关培训中心的整治力度。北京此次撤销一批培训中心,颇有“拔除烂树”的意味。同时也应看到,反“四风”这么久了,一些培训中心依然“岿然不动”,说明一些部门存在侥幸心理,一些干部还没有摆脱“四风”的惯性。对此,需要严格执纪、认真问责,坚决把整改落到实处,让“四风”无处遁形。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对培训中心的整治,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疏与堵结合。一方面,由纪委监察局负责重点整治培训中心的腐败问题;另一方面,由市编办等部门负责将政府部门的培训中心转为社会化运营。这很有现实针对性。从根本上说,清扫培训中心的不正之风,要靠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清晰定位培训中心职能和性质,以政企分开、财务改革、职能转变等为着力点,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就能从根本上净化培训生态,铲除“四风”滋生的土壤。

 

 
版权所有:南通廉政研究中心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啬园路9号 邮编:226019 联系电话:0513-8501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