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rectPNG();
苏荣、朱明国、万庆良、武长顺等40多名中管干部在巡视中被发现问题线索并被查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完成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巡视工作,实现了巡视对地方的全覆盖。 巡视,作为从严治党、维护党纪、强化党内监督的一把“利剑”,在“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滋生贪腐行为的领域越来越宽,贪腐行为本身也越来越隐蔽,对巡视工作创新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下,巡视利剑如何越擦越亮、越来越锋利呢? 定位更加精准细微 “一个中心”、“四个着力”、“专项巡视”、“一次一授权”、“下沉一级”…… “灵、准、狠”,“短、平、快”…… 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方式方法创新带来的变化让腐败分子“摸不着规律”,巡视“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作用发挥得更加突出,巡视任务完成得更加出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巡视组要当好中央的‘千里眼’,找出‘老虎’、‘苍蝇’,抓住违纪违法问题线索”。通俗讲,巡视就是要“寻事儿”、“挑刺儿”,就要瞪着眼睛看,竖起耳朵听,盯着线索去,让问题线索无处藏身,让腐败现象无所遁形。 为避免利益交换、熟人难监督等现象出现,“三个不固定”的方式方法应运而生,组长不固定、巡视对象不固定、巡视组和巡视对象的关系不固定,巡视组长不搞“铁帽子”,而是“一次一授权”。同时,与之配套的还有巡视组长库的组建。这样一来,巡视组与被巡视单位可能存在的“利益”、“关系”难题就被破除了。 方式方法对路,问题便迎刃而解,“三个不固定”是保障巡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方式方法创新。到领导干部曾经担任过一把手的地方,“下沉一级”去了解问题,抽查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把日常掌握的问题和巡视过程中了解的情况结合起来相互印证,这些方式方法的创新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巡视的威力。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决定了巡视方式方法决不能墨守成规,解决问题的思路决不能一成不变,我们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不断推陈出新。 要扩大巡视范围,抓住重点领域,盯紧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倾听群众呼声,体察民情,特别关注群众反映强烈、意见特别突出的问题;要认真分析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深挖根源,找到问题的核心实质;要加强巡视工作人员的自身建设,提高巡视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当好“尖兵”,瞄准“靶心”;要做到真巡视、真发现问题,有线索不放过、有问题不放过、有举报不放过,一查到底,坚决惩治党内极少数腐败分子,力争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 方法更加机动灵活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工作报告中,王岐山同志强调“实现巡视全覆盖,必须创新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变,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工作任务的需要,体现的是巡视工作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变,是为了更加突出发挥巡视这把“利剑”惩腐的作用,彰显的是巡视工作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使命和担当。 近两年来,随着反腐败力度的持续加大,“创新巡视方式方法”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话题。《人民日报》报道,得益于巡视方式方法的推陈出新,中央巡视组发现的有价值线索比过去增加了5倍。 中央巡视组巡视范围的地方、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多达280多个,如果仍然按照常规巡视的办法,一届5年内根本不可能把所有对象巡视一遍。但是开展专项巡视,就可以集中火力,针对特定问题、特定领域、特定人员开展巡视,哪个地区或单位问题多,就向该地区或单位派出巡视组,通过这种灵活的巡视方式,打破此前的巡视“规律”。对已巡视过的单位,可以杀个“回马枪”,检查整改成效,发现新的问题线索,让那些所谓“躲过一劫”的腐败分子心始终不能放下来。 毛泽东在长征中反复强调,他是在实战中学会了打仗。我们正在开展的巡视工作也是如此。5月7日,河南省委建立市县党委巡察制度动员部署会议召开,标志着该省巡察工作全面启动。建立市县党委巡察制度,正是借鉴巡视经验、倚重巡视威力、填补县级以下巡视监督空白,发挥巡视巡察“双剑合璧”功效的一个方式方法创新。 此外,有专家表示,在巡视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根据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人物对象,不同的特点、现状和具体问题,来操作实施;要根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工作重点的不同、情况的不同,找出一套相适应的手段和方法,坚持多样性、多手段、多渠道灵活机动进行。 监督更加铿锵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巡视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听取巡视工作汇报,7次发表重要讲话,始终把巡视工作提到战略性制度安排的高度。他反复强调“巡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求巡视“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增强巡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中央的鲜明态度和有力举措,为巡视工作顺利开展注入了最为强大的原动力。 2014年,山西省塌方式腐败引发广泛关注。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在《扛起主体责任握紧巡视利剑》一文中说,“山西发生严重腐败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巡视的作用没有发挥”。而山西巡视工作差距和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工作滞后于形势任务要求,新的方式方法不会用、不敢用,巡视组长仍是铁帽子”,“抽查个人事项等新手段仍处于探索阶段”。 山西省委按照“剑指问题、倒逼改革”的要求,认理、认账、认责,认罚、认改、认干,在8个方面立说立行、改革创新,成效明显。该省2014年第二轮巡视,共发现问题线索1786条,比上一轮增长1.9倍;其中涉及省管干部120人、一把手85人、班子成员155人,分别占巡视省管干部、一把手、班子成员总人数的63.5%、39.2%和12.5%,与十八大以来前4轮巡视总数相比,分别增长3.3倍、3.7倍和3.7倍,巡视工作的权威性明显增强。 “新的方式方法不会用、不敢用”,就会“发现问题数量少、震慑力不强”。简单的数字对比,反映了巡视方式方法创新带来的监督威慑力。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更好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等要求。完成好这些任务,需要靠创新解决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等现实存在的问题,着力在发现问题上有新突破、提高监督实效上有新成绩,不断提升巡视监督的威慑力,做到利剑高悬、震慑常在。 从改变以往按级别确定谈话人的方式,到根据发现问题的需要来确定谈话对象;从实行被巡视单位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公开制度到与巡视成果运用相结合;从与被巡视地方党委深化“主体责任”相配合,到与各级纪委查办相关案件相配合……改进巡视方式方法的系列手段涵盖了宣传发动、信息采集、约谈访谈、调查核实、成果运用等多个方面,作为提高巡视质量和效率的具体抓手,大有“四两拨千斤”之力。 通过创新巡视工作方式方法,巡视组所到之处,党员干部和群众热烈欢迎,问题干部心生畏惧。巡视利剑出鞘,腐败分子更加惶惶不可终日,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反腐败必胜的信心将会更加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