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rrectPNG();
清朝有一个叫冯士圻的进士,一生光明磊落,颇有清誉。他酷爱碑帖,几近痴醉,在碑帖和书法上有着很深的造诣。一日,有一下属官吏给他送去一宋代名碑帖,乃稀世珍宝,冯士圻对此仰慕已久。望着包裹里的名碑帖,他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几次想要打开包裹的手伸出去又缩了回来。最后,他原封没动,物归原主。冯士圻的理论是,一旦把包打开,见了如此珍宝定会爱不释手,最后收下名碑帖,那自己一生的清誉将会毁于一旦。从此,世上便开始流传冯士圻的一句名言:不见为妙。 这是一个有关如何抗拒诱惑的话题。翻检古书,面对诱惑人各不同,但都同样留下了让人回味无穷的佳话。 古代有一个坐怀不乱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柳下惠的读书人,赶路天晚,夜宿城门下。恰逢一女子同宿城下。当时天寒地冻,柳下惠怕这个女子被冻坏,就把她抱在怀里,用自己的衣服盖住她,直到天明,没有丝毫越轨的行为。这个故事一直被世人传为美谈。这是用自己的道德修养抵制诱惑的成功范例。 无独有偶。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个男子,自己独处一室。一天夜里,有一个妇人夜行到此,欲要投宿。这个男子思考再三,没有开门。妇人质问他为什么如此无情无义。他说:“你年轻,我也年轻,孤男寡女,保不准会出问题,让世人耻笑。”妇人说:“你为什么不学一学柳下惠呢?”这个男子说:“柳下惠能管住自己,我却不一定能管住自己。” 两个故事,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如何抵制诱惑?柳下惠用自己的德行操守演绎了一段动人的故事,让后人备加仰慕;而鲁国的男子想到自己也许不能像柳下惠一样,于是干脆来个不让进门,虽说落下一个不近人情的恶名,但却保住了自己的一世清名。这也不失为一个拒绝诱惑的良策,与清朝的冯士圻如出一辙。 我们都有一个崇尚道德的美好心愿,但是,良好的愿望不能代替现实的教训,已经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例子一再告诫我们,内心的道德防线其实十分脆弱。曾经有一个贪污了数百万元的贪官在法庭上说:“我兜里装了几千元钱,可是装了一年没动一分,没有我需要花钱的地方,可是一见到钱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来者不拒。”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个心里感到诱惑就对诱惑进行反抗,而绝不屈从于它的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当然值得称道,但仅仅是道德的约束往往无法堵住人们欲望的洪水,因为人的一些自身弱点不是自己能够完全克服的,理想代替不了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冯士圻的做法值得提倡,那就是“不见为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