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明朝兴亡对当代廉政建设的启示》
南通廉政研究中心 2014-07-05 来源:廉政文化研究中心打印本页

方志远教授江海廉政大讲坛讲述明朝兴亡对当代廉政建设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2-04-26 浏览次数: 1030 字号:

 

“既参考古人的智慧,也参考全人类的智慧,解决当代社会存在的问题,才是廉政建设最根本的保障。”

4月26下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方志远做客第九期“江海廉政大讲坛”,为县市级机关干部和我校师生讲述明朝兴亡对当代廉政建设的启示。本期“江海廉政大讲坛”由市纪委常委葛维先主持。

方志远说,廉政首先关系到信仰问题,关乎道德层面和文化层面;其次是制度保障,必须建立起把权力和利益切断的制度,将权力置于严密的监控制度下,一切权力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三是法律层面,只要违反法律的行为都必须受到严惩。方教授以明朝的兴亡为例,讲述了明朝的治国方略和价值标准。方教授将明朝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368-1449年),这段时间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吏治比较清廉,科举作为唯一进入仕途的道路,使得“仕途”成为民众公认的最基本的社会价值标准;第二阶段(1436—1487年),随着社会经济的渐次复苏,社会财富开始积累,人们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变得强烈起来,国家权力对民众的控制也开始松懈,于是社会财富变成新的价值标准;第三阶段(1465—1521年),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消费需求逐渐加强,人们对精神上的享受有了更多的追求。

经过这三个阶段,明朝完成了其多元化的进程。然而,官场腐败和政治问题也随着多元化的出现而开始出现。方教授分析了这些腐败问题产生,并最终导致明朝走向衰亡的四点原因。其一,三重价值标准相继出现的过程,也是三重价值体系相互渗透的过程。社会的多元化侵蚀着传统道德的底线。其二,明朝以农业为立国之本,传统的农业税和财源的继续流失难以建立起国家救助体系、国家安全体系。其三,国家对多元化社会和社会转型的应对态势,决定于政策决定者的立场、理念和对时局的认识,并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其四,社会的多元化推动着社会舆论的多元化,舆论的多元化又冲击着社会的一体化,国家的舆论引导机制难以建立,国家的统一意志日渐丧失。

明代多元化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教训给后世提供了有益借鉴。方教授指出,多元化社会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和推动力量。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公共权力的国家,必须因势利导、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三十年,但是经济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只能解决绝对贫困、温饱等一些问题,而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等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方志远,历史学硕士、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江西历史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两次登上《百家讲坛》,讲授《大明嘉靖往事》和《万历兴亡录》。

(校报记者陈 张卫斌)

 

 

 

方志远教授

20120426124035822

 

 

 

 

 

 

 

市纪委常委葛维先主持第九期江海廉政大讲坛

20120426124010161

 

 

南通市及县(市)区纪检干部,我校教师代表400余人听取了专题讲座。

20120426123957868

 

 

 
版权所有:南通廉政研究中心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啬园路9号 邮编:226019 联系电话:0513-85012026